您的位置:首页 > 队伍建设
建设最适合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2018-05-16 12:12:48 来源:成都日报

  新经济以创新占主导、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革命和人创造力的释放,具有聚合共享、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四个特征。对成都而言,在改革开放后的多次产业更替中,没有哪次像发展新经济一样,最符合成都的比较优势。成都的人才培养、科技储备、城市文化等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具有较大的新经济发展潜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深刻洞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和趋势,作出发展新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成都实现经济发展变道超车、直线竞速,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城市竞争制高点、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冲刺世界城市的重要举措。
\r\n
  
\r\n
  2017年
\r\n
  
\r\n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各类新经济增长点
\r\n
  
\r\n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在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对成都长远影响最大的,就是成立新经济委,提出“发展新经济、赋予新动能,建设最适合新经济发展的城市”。过去一年,成都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各类新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17年成都新经济市场主体共计9.3万户,增速53.7%;新增3.3万户,增速57.9%……
\r\n
  
\r\n
  构建新经济工作机制。成立了市新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区(市)县筹建新经济发展机构,做好全市新经济发展工作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和落地实施,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补链补位的新经济发展工作机制。建立了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畅通新经济企业与政府沟通渠道,以服务企业为中心,组织召开新经济企业专题讨论会、座谈会10余次,走访调研企业60余家。
\r\n
  
\r\n
  推进新经济政策体系建设。围绕抓好《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印发细化责任分工通知,明确牵头单位,召开专题会议,从产业形态、主体培育、空间布局、政策保障等方面具体指导实施方案和细则的制定工作。目前,新经济“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r\n
  
\r\n
  加强新经济企业引培。加快培育新经济市场主体,梳理锁定国内外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300余家。推动商汤、ETCP等企业与天府新区、金牛区等区(市)县达成合作意向。帮助新潮传媒、极米科技等本地新经济企业协调解决人才引进、市场拓展、行业监管、企业融资等方面问题,增强企业扎根成都并加快发展的信心。
\r\n
  
\r\n
  搭建新经济发展平台。组建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按照新经济发展“顶级智库”“发声器”、支撑服务平台定位推进研究院组建工作,目前事业单位和市场化经营实体均已完成注册。成立新经济企业俱乐部。以精准服务为导向,围绕打造开放式常态化交流发展平台,开展前沿技术分享交流的宗旨,于今年4月9日正式成立了成都市新经济企业俱乐部。建设新经济企业库。按照新经济“六大形态”分类,创新建立成都新经济企业库,初步梳理全市31家准独角兽企业、55家瞪羚企业及130家新经济重点企业入库。
\r\n
  
\r\n
  2018年
\r\n
  
\r\n
  成都发展新经济的脚步愈发矫健
\r\n
  
\r\n
  把握住新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攫取下一波经济发展红利的前提。1月23日,《成都市关于推进共享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3月1日,《成都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成都市推进智能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两个新经济形态实施方案相继出炉;为进一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5月8日,成都举办了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暨“双百工程”启动会……迈入2018年,成都发展新经济的脚步愈发矫健。
\r\n
  
\r\n
  一要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根据不同形态、不同梯度新经济企业需求,制定有关支持政策和措施,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独角兽、准独角兽、种子企业的新经济企业发展梯队。建立新经济企业定期调研和回访机制,了解企业发展痛点,及时解决企业问题。特别是针对准独角兽企业,努力创新管理服务、丰富完善应用场景等支持措施,助推企业尽快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r\n
  
\r\n
  二要建设新经济企业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常态化入库机制,推进新经济重点企业网上填报,强化市级部门与区(市)县政府联动,定期分批分梯次更新新经济企业目录,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查询,全面掌握全市新经济市场主体信息。
\r\n
  
\r\n
  三要建好新经济企业俱乐部。汇聚各类专业机构、领军企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开展头脑风暴、专题培训、成果演示、资本对接等合作,建立企业、协会、政府常态化交流对话平台,实现本地新经济企业互惠共赢、抱团发展。
\r\n
  
\r\n
  四要发挥创交会的辐射作用。本月18日到20日,我市将举办2018年成都市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按照“汇聚全球创新创业资源,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主题和“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场景化”定位,突出“重权威发声、重要素交易、重高端论坛”,采取论坛、交易(含展示)、大赛等线下活动与线上平台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推动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汇聚、融合和对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