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成都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只为离群众更近
2018-02-23 16:31:45 来源:四川法制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战略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的新要求,并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作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r\n
  
\r\n
  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补充。近年来,文化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将法治建设与文化建设深刻融合,是现阶段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要求。
\r\n
  
\r\n
  五年来,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成都市成华区的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打造法治设施、营造法治氛围、强化法治实践,三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了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一种循环。
\r\n
  
\r\n
  打造法治设施地方文化与法治元素相融合
\r\n
  
\r\n
  法治阵地是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可以增强法治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扩大法治文化的受众面,在全社会形成对法治的认同。成华区在打造法治设施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几个关键方面。
\r\n
  
\r\n
  首先是因地制宜、因势而为。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成华区的法治文化设施打造在不破坏文化景观的前提下,有机融入了法治元素,形成与城乡环境协调、与生态融合的“法治风景”。
\r\n
  
\r\n
  依靠全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一优势,倾力打造了一系列法治文化广场,这些广场融入了法治文化和景观文化,充分利用了广场的开放性、人群的集中性、载体的恒久性等特点,以“法治文化元素与设施使用功能紧密结合”为原则,秉承“寓学法于休闲中”的设计理念,在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功能的同时,增添了大量的历史的法治文化元素,是集娱乐、休闲、学习为一体的民生性强、法治文化浓、普法功能好的法治文化基础设施阵地。
\r\n
  
\r\n
  其次是强化论证、打造精品。按照“一街一品、一社多点”的思路,对于新建法治文化设施,在立项前先论证其是否与辖区群众的物质精神需求相适应、是否与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相匹配、是否与其它街区的建设项目相重复,以此来确保法治文化设施建设有创新、有成效、有地位。2017年,成华区斥资50万元在成都市石室小学建设示范性法治文化学校,融先贤文化、法治文化、感恩文化于一体,打造具有石室特点、富有鲜明个性的精品法治文化。
\r\n
  
\r\n
  最后是以人为本、注重互动。在成华区看来,法治文化设施建设应该把严谨的法理演绎成群众的语言,寓教于景,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文化就在身边”,增强其对法治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同乐社区法治文化广场,结合了同乐社区涉农且属拆迁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特点,注重在普法内容、建设形式上与社区群众的互动和交流。在设计上,突出了趣味性,增设法治诗词、法治漫画、法治案例等内容,将生硬的法治道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现在群众面前,生动活泼地表达了法治文化的内涵。
\r\n
  
\r\n
  营造法治氛围多层次立体化构建宣传网络
\r\n
  
\r\n
  营造法治氛围就是营造法治文化活动的声势,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传播力和渗透力。在这一过程中,以各种先进媒介为渠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以扩大社会影响、引导广泛参与为主旨,是成华区营造法治氛围的主要着力点。
\r\n
  
\r\n
  首先是创新载体、拓宽渠道。近年来,成华区十分重视将法治文化传播渠道向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网络,从而解决法治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问题。如开通法治手机报,对象覆盖全区3000多名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并陆续扩大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人群;开通普法微信公众号“微法援”,创新打造普法微电台“壹清网络电台”;采用卡通形式制作法治动漫《卡通教你打官司》,拍摄法治微电影《网祸》《较量》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法治。通过这些举措,成华区将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由“虚”变“实”,让人民群众乐于参与、易于接受。
\r\n
  
\r\n
  其次是贴近群众、拉近距离。实践中,全区坚持“文化搭台、法治唱戏”,“戏中有法、法中有戏”,以歌舞演出、小品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缩短了法治文化与群众间的距离,引发了参与者的强烈共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r\n
  
\r\n
  据统计,2013年以来,成华区组织“法治舞语”进社区文艺演出150余场,开展“观法治电影·享和谐生活”主题活动100余场,寓学法于群众休闲生活,让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同时,集合退休干部组建永乐艺术团、星光艺术团,每年创作大批优秀法治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素材取自基层,创作依靠基层,成果贡献基层,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欢迎。
\r\n
  
\r\n
  最后是扩大影响、宏观造势。如2012年“12·4”全国法治宣传日,全区多部门联合举办全国法治宣传日主题文艺汇演,多位市、区领导亲临现场观看演出,区级机关、街道代表800余人组成15个方阵,周围聚满了观看演出的群众。又如2015年,成华区组织近千名城管队员参加城市管理法律知识竞赛。这些活动的举办,着眼点就在于引起全社会对于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视,调动起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实践证明,其对于增强法治文化的传播力和渗透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r\n
  
\r\n
  强化法治实践用法治好人好故事引领前进
\r\n
  
\r\n
  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在于法律知识的传播和法治理念的渗透,更重要的是将法律意识、法治观念融入群众的内心,成为自觉意识和追求,成为基层社会发展的基础,从而起到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保障性作用。
\r\n
  
\r\n
  因此,在加强法治文化传播、引领法治实践的过程中,成华区十分重视利用典型人群、典型做法的引导示范作用,评选表彰“法治先锋”“社区法律明白人”“十大法治示范社区书记”等,扩大了法治文化建设覆盖面,增强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r\n
  
\r\n
  另外,区、街道、社区三级均建成法治大讲堂,每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居民开展普法教育,已成为居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学法平台。居民在接受宣传教育后,逐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觉的守法意识,并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矛盾纠纷,配合做好邻里矛盾与家庭矛盾的调解工作,较好地体现出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r\n
  
\r\n
  近年来,以“民主法治社区”创建为代表的基层法治实践活动在成华区全面深入开展,目前,全区已有1个社区被评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1个社区被评为省级“法治示范社区”,区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率达100%,通过民主法治示范的创建,有效地提高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r\n
  
\r\n
  还有,该区将法治文化融入基层管理实践,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社区民主法治管理模式,用法治文化全面推动基层社会和谐发展。如新鸿社区在西部地区率先试点“邻里守望”模式,通过设立“邻里守望”议事厅,定期召开邻里居民议事会、评议会,社区组织居民代表自主依法解决矛盾隐患,全力做到“自己的事自己管、大家的事大家办”,逐步推动社区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r\n
  
\r\n
  未来思路>>
\r\n
  
\r\n
  整合资源强建设这些思路是方向
\r\n
  
\r\n
  首先是主动联手相关部门,结合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与城乡环境协调、与生态融合的法治文化设施。
\r\n
  
\r\n
  其次是融入法治实践,提升法治文化建设参与度,在法治实践中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维护民权、争取民利,通过梳理公布法治建设实事项目,依法整治事关民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要通过深化各类法治示范创建,扩大社会参与度,增强全社会的法治信仰。
\r\n
  
\r\n
  再次是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中融入法治元素,构建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法治文化服务体系。要出台完善相关政策,扶持、引导法治类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开发推广法治产品,鼓励、组织基层群众创作编排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法治文艺作品,不断丰富法治文化作品形式,打造法治文化精品力作。
\r\n
  
\r\n
  最后是要努力贴近群众生活需要,运用群众乐于接受各类艺术形式,有效传播法治文化,发动民间文化骨干,结合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壮大法治文化队伍,研究法治文化产品,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自愿参加法治文化活动的需要。
\r\n
  
\r\n
  成华司 记者: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