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能政法
金堂:以智能化警务推动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2018-09-06 13:08:37 来源:成都长安网


\r\n
\r\n
  金堂县副县长、公安局长  潘智
\r\n
  
\r\n
  随着科技智能时代的来临,从智能发展大势中挖掘巨大的价值,通过系统分析社会治理面临的客观形势和现实困境,引领社会治理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已成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主要力量,要积极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全面领会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智能化警务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共安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结合金堂公安工作实际,就如何以智能化警务推动社会平安治理高质量运行作粗浅的探讨思考。
\r\n
  
\r\n
  一、以智能化警务推动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
\r\n
  
\r\n
  所谓“智能警务”或“智慧警务”,是基于当前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技术融合,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智能平台引进分析和处理,构建既有利于便民服务、又贴近公安实战的信息化架构,从而使公安工作实现高效规范、公安业务有机协同、各类数据动态鲜活、各种信息高度共享的警务工作新格局。构建智能警务(智慧警务)是未来警务模式的必然趋势,是公安机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客观要求。
\r\n
  
\r\n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变”是对现实变化和时代特征的精准把握,在治理理念上由“管理”转为“治理”,在治理方式上由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并用发展,在治理体系上党委政府由“撑船人”变身“掌舵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要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运作模式势在必行。因此,深刻认识推进智能化警务与社会治理的内在联系尤为重要。
\r\n
  
\r\n
  (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决定了社会治理需要全面推进智能化警务。当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设新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金堂作为成都“东进”战略的主战场,人流、车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日益密集。立体交通的“一通百通”,快捷与便利,经济融合与发展,各类隐性风险逐渐凸显、各类社会矛盾问题交织叠加。新时代、新矛盾对平安金堂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主动拥抱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大力发展视频+、移动警务+、大数据+、互联网+等专业应用,建立起“资源共享、服务共享、数据共享”的大数据云生态环境,提高内生驱动力和核心战斗力,全面打造以智能警务为牵引的警务工作升级版,成为深化新形势下平安建设的必由之路。
\r\n
  
\r\n
  (二)公共安全的现实需要,决定了社会治理需要全面推进智能化警务。未来几年,随着金堂与成都主城区交通运输体系的快速融合,围绕金堂的“水、陆、空”大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人流量、车流量在未来几年内还将继续激增,这势必会对金堂县的交通安全监管带来新一轮的冲击。各类消防隐患、危爆物品、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极端个人行为等均给金堂县公共安全监管带来巨大压力。加之新媒体、新行业、新业态迅猛发展,由此引发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呈现,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为该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r\n
  
\r\n
  (三)犯罪形势的复杂变化,决定了社会治理需要全面推进智能化警务。犯罪分子作案越来越呈现出流窜性、随机性、机动性的特点;犯罪手段日益趋于高智能、隐蔽性;案件多发、偶发,危害性大、防范难度大、打击质效低、破案成本高、追赃挽损难成为常态。犯罪形势的变化对安全防控体系带来诸多新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原始“刀耕火种”的工作方式已不能支撑现有侦查破案需求,不加大警务智能化投入,不创新社会治理手段,就很难对付以信息化、智能化和流窜作案为主要特征的犯罪新形势。
\r\n
  
\r\n
  (四)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决定了社会治理需要全面推进智能化警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人身财产安全和管理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强,公平正义、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已成为老百姓密切关注的新问题。公安机关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用好、用足现有科技手段,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r\n
  
\r\n
  二、金堂智能化警务的实践与短板
\r\n
  
\r\n
  金堂县的智能化警务建设始于2006年,定位是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当时主要是由公安机关牵头,单部门组织实施。近年来,金堂县委、县政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保障,从以“天网”工程建设为代表的硬件投入到以大数据理念深度运用为代表的软件升级,从公安机关部门单打独斗到社会整体联动,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大大增强了应急联动快速反应和对社会治安的掌控能力。近三年来,全县的违法犯罪警情持续保持10%的下降幅度,案件破获、证据支撑率达95%以上,全县大局平稳,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向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虽然从结果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新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受境内境外、网上网下等多重因素影响,我们还存在诸多短板。
\r\n
  
\r\n
  (一)科技支撑还不强劲。硬件建设相对薄弱。目前,金堂县已建成的天网监控有1150个,加上今年拟增加的800个天网监控,建成后该县天网监控将接近2000个,加上由政法委牵头建设的“雪亮工程”监控点位1200个,社会面的视频监控虽已覆盖到每一个乡镇,但仍有许多监控盲区和死角,离建成全覆盖智能化感知科技防控网还有很大差距(对比杭州萧山区,人口面积差异不大,但其监控点位已近2万个);该县布建的7个治安卡口远达不到工作需求;虽然新购的侦控设备在案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离做强科技刑侦还有较大差距;在科技装备领域金堂县仍显欠缺,人脸识别系统、人像比对平台、便携式人像识别一体机、应急通信指挥车、电子围栏、无线基站采集终端等大量高科技含量的信息化系统、装备尚未配置。软件建设踟蹰不前。受制于理念、人才、资金、机制等因素影响,顶层设计、分散建设、数据共享、合成应用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端技术的实战作用尚未有效发挥,科技引领社会治理提档升级需要进一步推进。
\r\n
  
\r\n
  (二)信息整合尚未开展。基层基础信息采集的积极性不高,数量和质量偏低,信息资源深度整合融合不够。各部门间相关信息缺乏从整个城市治理层面的整合与共享的理念,“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普遍,各自享受自己的建设成果,智能防控系统多呈现分而治之状态。特别是水电气、房产、医社保、民政等部门的信息一直未能整合,各单位都难以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加工,难以实现信息的实战联动。
\r\n
  
\r\n
  (三)社会协作程度不高。当前各部门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但在“共建共享”方面还有所欠缺,少数部门缺乏应有的合作、互通、共享理念,视频监控建设各建各用,没有统一规划、整合利用。全县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尚未完全顺畅,快速联动处置意识不强,衔接协作程度不高。
\r\n
  
\r\n
  (四)能力水平有待加强。受制于思想、视野、知识局限,科技引领社会治理的氛围还未形成,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能力相对较低。无论是视频监控的巡逻防范,还是重点对象的预警管控,大部分还处于被动防控和事后发现阶段。信息导防、情报研判能力不足,对犯罪的预见性和预防的超前性还较缺失。
\r\n
  
\r\n
  三、以智能化警务推动社会治理的思考
\r\n
  
\r\n
  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化警务是推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核心动力,是传统警务依托高科技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警务模式将从隐蔽型管理风险转向公开型防范治理风险,由单一输出管理型模式转向公共服务型模式,以人力为主要特征的被动型警务转向数据驱动的主动积极型警务。面对新时代,公安机关必须紧紧抓住实现新突破的难得历史契机,坚持科技引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新需要。
\r\n
  
\r\n
  (一)科技引领警务创新,打造智能新引擎。
\r\n
  
\r\n
  以打造“防控设施最完善、治安管理最规范、行政服务最高效、社会环境最安全”的淮州新城公安模板新区为契机,在新城建立之初,主动对接新城管委会和相关规划部门,将“天网”、“电子警察”及治安卡口、车辆大数据等智能化系统建设计划纳入整体规划,切实做到“新城”规划到哪儿,公安建设及时跟进到哪儿。依托“天网工程”建立人脸识别系统和车辆大数据平台,在人流相对集中的客运站安装人证核验设备,为实战提供源头数据;充分发挥动态人像的技术优势,通过人像比对发现犯罪分子的行为轨迹,分析研判其同行人员、居住地址等相关信息,在金融风险领域重点人预警、高危人群管控、可防性犯罪预测等方面取得突破,增强情报预警能力,真正实现情报+勤务的深度应用;逐步整合社会视频资源,实现资源联网,为实战扩充基础数据,充分运用视频+信息的合成应用新手段,切实做到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人员、涉案车辆的实时管控及轨迹分析,织密社会治理大数据“云端警务”,为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着力构建“人过留影、车过留痕”的新城智能化警务体系,为全县推广做好试点工作,在维护全县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上,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r\n
  
\r\n
  (二)织密治安防控科技网,打造智能新防控。
\r\n
  
\r\n
  坚持实用为先、急用优先、先易后难,有力有序构建“管住点、控住线、形成圈、联成网”的公共安全智能化防控网络。围绕筑牢县际、镇际、村社级“三道防线”,结合天网、雪亮工程分步骤密集布建智能抓拍监控前端点位,在关键节点同步建设电子网络围栏及人像识别系统;围绕严密社会面巡防、城乡社区防控、单位内部防控、安全技术防控、虚拟社会防控、区域治安协作“六张网络”,深入开展道路监控集中攻坚、重点单位分类达标、社会面监控补盲外延、技防“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家庭”等专项行动,实现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复杂场所技防设施全覆盖,技防小区、技防村建成率和技防入户率大幅提升。同时,推进技防建设与“缓堵保畅”工程融合发展,结合电子警察建设,在国道、省道、县道建成“平安交通走廊”。
\r\n
  
\r\n
  (三)深入开展协同共治,打造智能新平台。
\r\n
  
\r\n
  社会治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共同参与,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打破不同部门碎片化状态和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做到资源在部门间的统一整合和优化配置,使信息安全共享能力、上下级沟通能力、协调运作能力和应急组织能力得到切实的加强,同时,动员社会、公众和企业共同深入到社会治理模块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在县应急大联动微治理指挥调度中心基础上,敢于引进和善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引进借助科技人员着力开发各类智能化应用系统,将社会相关信息资源统一纳入,并按层级不同分别赋予各单位不同的查询权限,拓展“单点登录,完整查询”的功能,提高社会各界的认可性和参与性;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县应急联动系统,突出部门职能职责,增设水电气、环保、卫生、工商、建设、城管等席位,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构建一种真正云化、智慧化的智慧应急联动协同快速响应决策调度体系,实现多部门、多系统、跨区域快速联动响应,改变突发性事件来临时应急联动“联而微动”甚至“联而不动”的被动局面。
\r\n
  
\r\n
  (四)推进警务“互联网+政务”,打造智能新民生。
\r\n
  
\r\n
  全面拓展网上服务平台功能,完善审批项目网上受理、网上预约、网上办理功能,大力推进“金堂公安”微博微信、公安微户政,进一步方便市民办证办事。大力宣传“蓉E行”和“交管12123”手机APP;户政部门探索建立智能咨询服务系统;出入境部门大力推行“签注一体机”等智能服务,进一步提升优化政务服务, 使群众办证更加便捷。紧密结合“放管服”工作,深化与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建设智慧公安政务综合管理平台,优化办事流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面提升服务群众的运作效能,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r\n
  
\r\n
  (五)努力锻造“尖刀”铁军,打造智能新警队。
\r\n
  
\r\n
  通过完善优化案管中心及涉案财物管理中心等信息系统,创新民警工作“足印档案”等智能化手段,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执法闭环,对执法过程全流程监督,并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异常分析,发现队伍管理盲点,消除队伍隐患。对需要重点攻坚的项目(如视频云、智慧新侦查、智慧新防控等),把科技人才集中起来组成工作专班,努力搭建与高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平台,建立“线上线下”“警企协同”的合成作战新机制。同时,结合实战需要,举办智能、技能、体能、艺能“四能”大赛,重点突出战训一体化模式,全面开拓新视野,培植新理念,整体提升队伍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综合能力素质。
\r\n
  
\r\n
  全面推进智能化警务将是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的有效路径,我们要根据当前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治理工作现状,突破原有的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社会管理的思维和方法,以智能化警务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最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努力把金堂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